
01
什么是光催化
     
02
光催化的发展历史
1967年,硕士一年级的 Fujishima在 Honda 指导下开始实验,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, TiO2 电极可以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,即 “本多 -藤岛效应 ” ( Honda-Fujishima Effect)。 1972 年,他们将这一现象发表在 Nature 上,揭开了多相光催化新时代的序幕。
1976 年, Carey等发现 TiO 2 在紫外光条件下能有效分解多氯联苯,被认为是光催化技术在消除环境污染物方面的创造性工作,继而进一步推动了光催化研究热潮。且 1983 年起,A.L.Pruden和 D.Follio发现烷烃、烯烃和芳香烃的氯化物等一系列污染物都能被光催化降解掉,扩大了光催化在环境领域的应用。
1977 年, Yokota T等发现在光照条件下, TiO 2 对丙烯环氧化具有光催化活性,拓宽了光催化的应用范围,为有机物合成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,光催化在污染物降解、重金属离子还原、空气净化、 CO 2 还原、太阳能电池、抗菌、自清洁等方面受到广泛应用研究,是国际上热门研究领域之一。
     
03
光催化反应机理
    (Ⅰ    )当入射光能量    hv不小于禁带宽度 Eg    时,价带上电子 e-吸收光能跃迁至导带,同时价带上产生空穴 
    h+;  
 (
        Ⅱ)        产生的e-        、 h+在电场或者扩散作用下分别迁移至半导体表面;         
 (
        Ⅲ)        具有还原能力的e-        与具有氧化能力的 h+ 与吸附在半导体表面上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,比如污染物降解、水分解制氢气等。        
04
光催化的研究方向
    1)水污染治理    
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,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,水污染是其中重中之重。相比传统水污染治理方法,光催化法绿色环保、无二次污染。除了常见的各种染料,如亚甲基蓝 (MB)    、罗丹明  B (RhB)、甲基橙  (MO)  等,其他无色的污染物,比如苯酚、双酚   A(BPA)
    ,或者各种抗生素农药等都可以降解掉。此外,光催化还可以将水体中的有毒重金属离子,如  Cr 6+         、 Pt4+
        、 Au3+          等还原为低价离子,减弱其毒性。
    2)水分解    
 传统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,且燃烧后会造成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,如何制造清洁可再生能源是研究热点。利用光催化将水分解为 H    2 和 O2
    ,用氢能源取代化石能源,生态环保、成本低。但目前产氢效率还比较低,距离实际工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 
    3)    CO2
    还原 
 随着大气中 CO    2  浓度不断增加,温室效应越发明显,极端气候频发,如何降低大气中    CO 2     含量是亟待 解决的重大问题。    利用光催化技术,将 CO    2  还原为甲烷、甲醇、甲酸等有机化合物,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。    
    4)空气净化    
 空气中含有的污染物主要有氮氧化物 (NO2
    , NO 等 ) ,硫氧化物 (SO    2  , SO3      等 ) ,各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    (甲苯、苯、二甲苯、乙醛、甲醛等 )    。目前处理空气污染常见方法为物理吸附或者借助贵金属降解,物理吸附适用面广,但只适合于浓度较高污染物;贵金属降解成本高,且条件苛刻,耗能高,效率低,只适用于有经济条件的工厂。光催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技术,成本低,适用面广,显示出广阔应用前景。 
    5)抗菌    
 抗菌材料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,而有机材料抗菌性弱、耐热性差、稳定性较差等特点限制了其使用,并逐渐被无机抗菌材料取代,而负载有银、铜等金属离子的无机杀菌剂能使细胞失去活性,但细菌被杀死后,可释放出致热和有毒的组分,如内毒素。而 TiO    2  等光催化剂不仅能杀死细菌,还能彻底降解有毒组分。
    6)有机合成    
 传统有机合成经常使用到有害有毒或者危险试剂,且一些反应条件苛刻,而光催化有机合成反应条件温和,具备高选择性,简单环保,成为有机合成研究热点。目前,光催化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有: 
 (1) 醇、胺、烯烃和烷烃的氧化或芳香族化合物羟基化反应; 
 (2) 用亲核试剂活化、官能化 α-C-H
    键以构建新的 C-C 或 C-X(X=O        , N  或  S) 键; 
 (3)  将硝基苯还原成氨基苯或偶氮苯等等。 
05
光催化反应器生产厂家